這是"臺灣維管束植物與植被實習"這門課的筆記
這邊是俊溢助教上的,我只是認真的抄了筆記
至於有些東西跟其他資料不一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XD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石松類
- 全為小葉類(每葉內只有一根維管束)
- 葉螺旋狀排列
- 孢子囊也是厚囊形
- 石松科
- 以前被當成蕨類,因為葉基部有刈包形孢子囊(雌雄同型)
- 石松綱叫做Lycopsida,Lyco:狼,psida:腳,來自某些頂孢子囊穗棕色而又毛毛的
- 卷柏科
- 有四排葉子
- EX:膜葉卷柏:兩排大葉互相180度,有一面莖上有小葉葉,歪斜的排列,因為其實是兩排交錯。
- 孢子囊:
- 大孢子囊:較大,內四包雌孢子
- EX:萬年松,0.3mm大孢子,超大!
- 小孢子囊:較小,深色,內含一包雄孢子
- 大孢子囊:較大,內四包雌孢子
- 有四排葉子
蕨類
- 分為薄囊蕨(單系群)和厚囊蕨(側系群,要算石松才會是單系)
- 厚囊蕨
- 松葉蕨科
- 只剩莖,沒根也沒葉(退化),用莖行光何作用,地下莖假根支持
- 二岔分支
- 瓶爾小草科
- 蕨模蕨樣了(BUT幼葉不捲旋)
- 一株只有兩大片"葉"(按照真蕨看起來的樣子算),一片是孢子葉。
- 有厚囊球狀孢子
- 合囊蕨科
- EX:觀音座蓮:8個厚囊孢子囊合成一堆,像蟑螂卵鞘般組合法XD
- 松葉蕨科
- 薄囊蕨-原始薄囊蕨,有各種環帶
- 薄囊蕨比厚囊蕨好:
- 有環帶彈出孢子(投石機!)
- 環帶型式各自不同,最好的是水龍骨的直立環帶,在長柄處中止
- 有環帶彈出孢子(投石機!)
- 辨認知識
- 一般蕨莖在地下爬,地表看到的都是葉子部分
- 葉子複葉/裂葉的分辨("二回羽狀深裂"裂到底就變"三回羽狀複葉"啦)
- 看到葉背一團團的是孢子囊"群"
- 膜蕨科
- 葉只有一層細胞!
- EX 假脈蕨
- 裡白科
- 假二叉形葉
- 其實是三叉,只是中間那大堆變成休眠芽不長,只餘底下兩片葉
- 裡白只在主枝分叉一次,芒萁一直分叉下去。
- 原始薄囊蕨,環帶是橫向的
- 假二叉形葉
- 雙扇蕨科
- 葉片二叉裂開,形狀像破雨傘
- 金狗毛蕨科
- 又是刈包型(但整個刈包這次是囊堆的胞膜)
- 桫欏科
- 其實大多矮小,不像台灣桫欏那麼大
- 球狀囊堆是特徵
- 薄囊蕨比厚囊蕨好:
- 薄囊蕨-最先進的水龍骨目
Polypodiales
- 最先進的薄囊蕨!環帶是直線不全的優良形狀
- 鐵角蕨科
- 看氣質,就是像山蘇、鳥巢蕨之屬
- 有長線形的孢子囊群跟胞膜
- 金星蕨科
- 全株有單細胞的針毛
- 就是一根毛由一個細胞組成,沒有分隔
- 其他蕨的毛常是多細胞,會看到竹竿般的細胞壁
- 如小毛蕨
- 密毛小毛蕨
- 小毛蕨脈形:每個小葉基部第一個橫葉脈會跟隔壁的連起來,形成賓士車的人字形
- 全株有單細胞的針毛
- 蘿蔓藤蕨科
- 孢子囊群全面著生在孢子葉背面,像沾芝麻一樣
- 大刺蕨
- 海南實蕨
- 鱗毛蕨科
- 是超大的科
- 柄囊蕨:世界唯一一種孢子囊下有柄又有鱗片的蕨
- 三叉蕨:葉頂端三叉,像海神波賽頓的三叉戟
- 水龍骨科
- 大部分著生,大多一回葉,脈形發達:網狀+游離小脈
- 圓形孢子囊群,沒有孢膜
- 瓦葦:窗狀鱗片
- 石葦:星狀毛
- 禾葉蕨:孢子是綠色的,可以行光合作用!因為著生型太難生活
- 不過也因此孢子壽命很短,只有數小時
裸子植物
- 裸子的定義:沒有心皮
- 蘇鐵科:小孢子已經可以叫花粉了,大孢子叫胚珠
- 松柏目
- 臺灣是羅漢松科的北界 pinales
- 臺灣二葉松:二針一束=極短莖上有兩片葉
- 五針類的葉橫切是三角形,球果鱗臍在鱗片尖頭
- 二針類的葉橫切是半圓形,球果鱗臍在鱗片反側中央
- 台灣冷杉
- 其實是松科的,因葉片大所以按中國稱法被稱為杉
- 雌毬花紫色很香,毬果是藍的
- 松科
- 松科內只有松屬會有木質毬果
- 每個鱗片有兩個胚珠
- 不過羅漢松例外,它只有毬果最頂才有一個胚珠
- 臺灣肖楠:葉輪生
全站熱搜